上个周末,有个母亲带娃逛商场差点逛哭了。
她女儿路过某款公主玩具礼盒非要买,当妈的一看价格有点贵、再想想家一大堆如此的娃娃,就不认可买。
女儿当时就开始放声大哭,当妈的连拖带抱都拽不走。
在路人怀疑的目光和指指点点中,这位当妈的爆发了:“你再哭!再哭我就不要你了!我去领一个听话的孩子回家。”
万万没想到,她家娃不甘示弱地边哭边喊:“你捡回去别的孩子,也是人家扔掉的,不会乖的!”
这位母亲万万没想到,网上的段子居然有一天会真实地发生在自己身上。
“叛逆就把你扔掉”这句话,可是咱们从小到大最灵验的“紧箍咒”。
可目前老方法遇见了新问题,在这届孩子身上这招不灵了,如何解决呢?
其实,“紧箍咒”失灵,还真不是由于这届孩子比大家小时候更难带。
而是由于这种办法,在任何时候都是错误的。
孩子还小的时候,吓唬虽然有用,但其实这时孩子是由于把这句话当真、害怕了才会顺服。时间久了,孩子会对这种亲子关系缺少安全感。
对于这点,另外一个朋友深有领会:有次家有急事,就把3岁的孩子送去奶奶家待了半天。
结果晚上去接,看见孩子双眼红红的,一见母亲就抱着不松手。
奶奶说,孩子午睡起来找不到母亲发脾气,如何都哄不好,就吓唬她再叛逆要关小黑屋。
听不进来的孩子还是继续发脾气,就真的被关进了厕所、还关了灯。
没过多长时间,孩子就不哭闹了,后来整个下午也都非常听话。
朋友听了非常心疼,连忙把孩子接走了。
可之后非常长一段时间,孩子一提去奶奶家就拼命抗拒;有时亲戚见到孩子开玩笑:你听叛逆?叛逆关小黑屋!孩子也会露出恐惧的表情拼命往母亲身后躲。
所以,“把你扔掉”、关小黑屋真的是让孩子听话了吗?并没。
这只不过用恐惧让孩子暂时屈服罢了!
而且等他大一点了,拥有肯定察看理解能力后,还会对这句话产生反抗心理。
当下他可能服软了,但之后呢?
下次依旧会发生同样的问题。只不过伴随孩子的长大,局面会愈加难整理。
这也就是为何不少父母会感觉:“孩子为何越大越难管、越叛逆。”
用《正面管教》一书的作者简·尼尔森的说法就是:“大家从哪儿得到一个这样疯狂的念头,觉得要让孩子做得更好,先要让孩子感觉更糟?”
事实是,大声训斥、打压孩子,才会把事情越弄越糟糕啊。
那遇见孩子撒泼耍赖,如何做才能让他了解正确的做法,同时又不会伤害他呢?
正确的做法是防止正面交锋,不忙着训斥或者指责孩子。而是给他剖析当下的状况,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。
之前海外有个父亲的做法,就非常值得参考——
这个父亲,他携带女儿去商场,但女儿忽然就哭闹起来,他就二话没说,把女儿带到超市外空旷的停车点,坐到自己家里车头上。
先是让女儿“发泄”。
等她稍微冷静点,他开始心平气和地跟她交流:
女儿一脸懵懂的点点头。
下面,父亲开始给女儿讲: “我不会再把你带进商场了,除非你不再胡闹了。”
“待会假如你进来之后再吵,我又会把你带来这里。”
“我可以在这里陪你,想呆多长时间呆多长时间。”
神奇的平静情绪,就如此传递给了孩子——
小姑娘平复之后,的确听进来了父亲的话,安安静静的点了点头。
为何会用这种办法去和孩子交流?这位父亲事后说:“我不会跟一个三岁的孩子去争吵,或是跟两岁的娃讲道理。我是父亲呀,我是成年人。”
听了这句话,还总用吓唬、威胁和孩子较劲的父母有没点脸红?
——自己这么大的人了,居然还和孩子吵架,还要用吓唬让他听话!
所以作为一个成年人,下次你可以试一试像这位父亲如此做:自己先深吸一口气、冷静下来,然后带孩子一块平静、舒缓,再好好引导他们。
譬如当孩子由于某件事发脾气的时候,你可以说,“大家先玩一会儿某某东西,你是否会好一点?”
假如孩子说不,你可以接着问:“我陪着你玩哦!”
假如孩子还是拒绝,先别灰心,你可以自己先玩起来吸引TA。
别看说着非常简单,其实里面学问大了:这其实就是正面管教理论当中的“积极的中止”。
不少父母或许会感觉:把孩子关进小黑屋也冷静了,为何不可以?
注意了:积极中止非常重要的不是“中止”,而是“积极”。
大家并不想让孩子由于恐惧和威胁,暂时变的“听话”。而是带领孩子通过“积极中止”,先让情绪恢复过来,再去解决问题。
经过一段时间如此的训练,孩子就能了解当遇见问题的时候,自己如何办、如何和情绪相处。
这种积极中止的方法,对4岁以上的孩子来讲成效更好。
不要恐吓、不要惩罚,把这种精力,花在给自己降温、给孩子降温上,是否就好不少呢?